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博文苑

秦人在宝鸡的早期足迹

发布时间:2023-09-05 10:39 浏览次数:

一、非子一支在“汧渭之间”崛起

在今宝鸡市区附近,很少发现西周中期以后的西周遗迹,我们认为,此情况应与非子时期秦人在“汧渭之间”的崛起有关[1]。

(一)“秦” “秦地”“秦夷”

“秦”字在甲骨文里像两手持杵打禾之形,表明秦地农业生产发达,是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地方。

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作为地名,较早见于1927年出土于宝鸡戴家湾的《鼎》(也叫《周公东征方鼎》,图一)和1976年岐山凤雏遗址出土的甲骨文 011:132),两者时代均为西周早期,说的也是同一件事。

鼎》铭文大意是说周公在征伐东夷时,灭了丰国、薄姑国。周公凯旋, 戊辰这天,在周庙举行了向祖先报告俘获情况的祭祀活动,饮的是秦地出产的清酒(“秦酓”)。在这样庄重的场合里用的酒,不是金文、古文献常说的“秬鬯”“郁鬯”,而是以地名命名的“秦酓”酒。“秦酓”是当时的国家名酒,而是秦地人,自然要在铜器铭文里特书一把“秦酓”酒。

在秦人得到“秦”之封号前,很长时间被称作“夷”。“夷”字在金文里的字形是人作侧身、弯腰、屈膝状。在西周,“夷”是一种贬义称呼。“秦夷” 一词见于西周中期的《询簋》和《师酉簋》(图二)铭文中。在这里,所谓的“秦夷”,就是居住在秦地的夷人。与此同类的还有京夷、西门夷等,都是“夷”字 前加一个地名,以区分。

(二)受号“秦嬴”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史记·秦本纪》)顾名思义,“汧渭之间”就是汧河与渭河之间,只有在今天宝鸡市区一带才可以既能见到渭河,又能见到汧河(今千河)。

为什么周王要召非子在汧渭之间牧马呢?宝鸡渭河谷地作为西周王朝牧马基地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周穆王时期。西周时期,今眉县东李村、杨家村一带,属于京畿之地,北依坡原,南临渭河,川原兼得,水资源丰富,宜牧马。眉县杨家村等地出土的金文资料表明,单氏家族世代管理西周京畿的马政,为西六师、殷八师以及周王驯养出行所用之良马。后来孝王把“汧渭之间”作为西周王朝的养马基地,与单氏家族早期的开拓是分不开的[3]。

非子工作卓有成效,得到孝王的赏识,《史记·秦本纪》:“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就是说,孝王允许非子这支在秦地建立城池,让他接续嬴氏的庙祀,号称“秦嬴”。从此,历史上有了“秦”的封号,“秦嬴”第一次联系在一起,非子也就成为秦国的直系祖宗。

(三)秦邑在宝鸡

《史记·秦本纪》说:文公元年(前765年),居西垂宫。三年(前763年),文公以兵东猎。四年(前762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

非子的六世孙秦文公来到“汧渭之会”,向世人庄严地发出宣言:这里原本是他祖先(非子)的地盘。也就是说,非子所建的秦邑与文公所建的都邑(陈仓城)应在一处。

李零先生说,司马迁讲得很清楚,文公新都和非子初封,两者在同一区域。这个新邑,现在还没找到,但毫无疑问,应在汧渭之会,即宝鸡一带。李先生在《周秦戎关系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对于秦邑)一种是笔者和少数学者主张的“秦在汧渭之会”说,即陕西宝鸡说;另一种是多数学者主张的“秦在秦亭”说,即甘肃清水说。30多年转眼就成过去,笔者依然坚持自己的基本判断。

李先生认为,《史记·秦本纪》意思很清楚:第一,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在“汧渭之间”,即渭水以北,济、陇之间;第二,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肯定在岐周附近;第三,文公东猎,卜居营邑,在“汧渭之会”。“汧渭之会”是汧水、渭水交会处,与非子所封是同一地点,这一地点在宝鸡地区。

秦亭说或清水说,见《史记·秦本纪》的注释。而注释所引的材料都是东晋以后的。现在学者不信司马迁,这是没有道理的。李先生强调,目前,考古学界,很多学者都把非子的封邑定在甘肃清水县。他不同意这种判断。第一,问题不在年代,李崖遗址和毛家坪遗址,无论是否可以早到西周中期、西周早期甚至商代,都不能证明非子封在清水。因为秦是周孝王以来才有的概念,时间在西周中晚期之交。早于这一时期,只有大骆之族,没有独立的秦嬴,我们不能把大骆之族当作秦。第二,清水秦亭距李崖遗址还有相当距离,当地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足以支持非子受封的秦就在秦亭,现在持清水说者也承认,秦不在秦亭。第三,秦亭以秦为名,这样的地名很多,不能证明秦在秦亭。秦亭以亭为名,从地名不难判断,只不过是古驿站[4]。

(四)居“汧渭之间”,躲过灭顶之难

非子主马“汧渭之间”的地望应该在今济渭交汇的宝鸡附近的渭河谷地,史书上未言他们又回到原籍犬丘。据史书,秦仲时期,正是周厉王时期,“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如果非子这支回到原籍,在西戎反王室,灭大骆之族的背景下,怎么独独留下了非子这一支?再说,大骆一支一直与姜姓之戎申联姻,其与西戎的关系好于非子这一支。

周宣王即位后,封非子之孙秦仲为大夫,命其讨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杀,《年表》列于周宣王六年(前822年),《后汉书·西羌传》则说在宣王四年(前824 年)。《后汉书·西羌传》云:“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 王命伐戎不可。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这里的“杀秦仲之族”不正确,应是《史记·秦本纪》所云:“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秦仲被戎人所杀,时间应在宣王四年(前824年)或宣王六年(前822年),这是秦仲二十三年的事。那么,秦仲应在前846年或前844年即位。秦仲立三年(前844年或前841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也就是说,大骆之族被灭的时间在前841年前后。

秦仲被西戎杀后,周宣王给予秦仲之子七千人,打败西戎。封秦仲长子庄公作为法定继承人,并把大骆族领地犬丘赏赐给庄公,为西垂大夫。我们认为,从庄公被周王封为西垂大夫起,非子之后裔又回到秦人故地犬丘,这一次是作为嬴秦唯一正统的一支,其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不其篇》所记是正是周宣王时,庄公与西戎的一次战役,此事可与《史记·秦本纪》互证。

因此,正因为非子一支一直留在今千渭交汇的宝鸡附近的渭河谷地,才躲过了周厉王时期那场灭顶之灾。也正因为非子这支地处周王朝京畿之地,客观上为与姬周联姻提供了便利。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庶出的非子这支,在影响上逐渐超过了嫡长子成那支。故秦人自非子被周孝王召“主马于汧渭之间”, 到庄公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先后有非子(秦嬴)、秦侯、公伯、秦仲四代,六七十年一直生活在今宝鸡一带的渭河谷地,为周王朝主管马业,用事于周孝王、厉王、宣王。

二、文公所筑陈仓城

(一)陈仓城的变迁

历史上,陈仓城有上城和下城之别,秦文公所筑的陈仓城一般被称作陈仓上城,三国魏将郝昭所筑的陈仓城为陈仓下城。《元和郡县图志》云:

宝鸡县(今宝鸡市)本秦陈仓县(今陈仓区),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大业九年(613年)移于今理(今宝鸡市原北崖中学北),在渭水北。至德二年(757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仓鸣鸡之瑞,故名之。陈仓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魏略》云:“太和中将军郝昭筑陈仓城,适讫,会诸葛亮来攻。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5]

陈仓县治西移,原陈仓城急剧衰落,以致唐人称之为“陈仓故城”。《元和郡县志》成书于中唐时期,其时陈仓县治西迁已近200年,陈仓县改名为宝鸡县也有四五十年了。戴家湾(斗鸡台)的陈仓故城,虽然失去县城地位,有所衰落,但其依然为军事要地,应当还有一些居民居住。此时的陈仓故城,尚保存有上下相连之二城。《元和郡县图志》明确指出:“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

《汉书·郊祀志》载,“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祠之”,史称陈仓上城。

《汉书·地理志》(二八上):“右扶风,户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万六千七十。县二十一,渭城、槐里……陈仓,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育冢祠,有羽阳官,秦武王起也。……”

《后汉书・郡国志》(二九):“右扶风,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陈仓。”

“陈仓”李贤注:《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陈仓属于汉代右扶风15座城之一。李贤认为,汉代的陈仓城就是秦武公时期的陈仓城,也就是文公时期的陈仓城,因为武公时秦都已迁至平阳(今陈仓区阳平一带)。应该说,汉代的陈仓城沿袭文公时期的陈仓城,也就是所谓的陈仓上城。

《水经注·渭水》卷十七曰:“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详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

因备战需要,魏明帝遣名将郝昭筑陈仓城。《元和郡县图志》明确指出,郝昭所筑陈仓城是陈仓下城。4世纪中叶到4世纪末,前秦、后秦两个王朝曾在原陈仓县势力范围置设苑川县。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关中一带长期的战乱(从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前后近两个世纪),人口锐减,原陈仓县已失去往日的规模,名存实亡。6世纪中叶,移苑川县县治于陈仓故城,又改苑川县为陈仓县。后虽曾一度废陈仓县,但隋开皇年间又重新设立陈仓县。可见陈仓一词的影响之大。

隋大业九年(613年),陈仓城移至渭北,即今天宝鸡市区北崖中学一带。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又改陈仓县为宝鸡县。后来的宝鸡城(县)市以此为中心不断扩大。

(二)考古发现

1995—1997年,中意合作在戴家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其中,T0604探方作为发掘现场保护的示范,采用了意大利考古专家使用的哈里斯考古地层学的记录方法[6]。T0604位于陕西宝鸡戴家湾考古工地(SBD) 的东端,面积为100平方米。该发掘区域位于今陈宝祠原址北台地上,地表曾遗存有夯土城墙残段,属于《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的陈仓县故城遗址区,现为某驾校训练场。

T0604位于陈仓故城遗址(也就是三国郝昭所筑的陈仓城)南,其文化堆积从西周一直延续至明清,共发现墓葬19座,其中属秦文化的春秋时期的屈肢葬5 座,战国墓3座,汉墓9座。当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郝昭筑陈仓城以拒。史籍明确记载郝昭筑陈仓城,特别强调一个情节就是城内有大量墓葬,致令郝昭“数发冢为攻战具”,陈仓城内许多墓葬也被发掘。

从此次考古发掘看,这里是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墓葬区,不可能是文公所筑陈仓城所在地,也就是说陈仓上城不在这里,从而也印证了郝昭所筑陈仓城与文公所筑陈仓城不在一处,汉代的陈仓城沿袭文公所筑的陈仓上城文献记载。

(三)陈仓上城

沧海桑田,千百年来,戴家湾一带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寻找陈仓城、陈宝祠的遗迹带来极大困难。《封禅书》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祠之。”从此可知,陈宝祠与文公获若石有关,若石被放置于陈仓北坂城内祭祀,自然陈宝祠(祭祀陈宝的地点)也应在陈仓城内。如果找到祭祀陈宝的祠或与之有关的祭祀遗迹,也就找到了文公所筑的陈仓城所在位置。

1.祭祀台(陈宝祠)

《元和郡县图志》:“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颜师古注《汉书》之“于陈仓北阪城祠之”曰:“陈仓之北阪上城中也。” (见《汉书·郊祀志上》)可见,此时的陈仓故城,尚保存有上下相连之二城。而唐人颜师古见到的陈宝祠,还处在陈仓上、下城中的上城之内。

《宝鸡戴家湾考古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著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陈仓地区航空照片上,发现了一处疑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陈宝祠的祭坛,并认为发现祠庙之核心司坛后,就能确定陈仓上城之所在。航片中的黑色部分,当年发掘时即已经发现,他们感到比较重要,故曾对其地进行考察,发现当地土质异常坚硬,与周围自然土质结构层理、色泽完全不同,当为人工所为,由于地层坚硬,农作物生长不旺,与周边有一定差别。这处遗址平面呈现较规则的方形,但周边少有建筑瓦砾,结合多方情况,遂疑其为祭祀之坛。发掘者请图像专家对遗址有关图像进行了分析处理,祭坛图像更为清晰。认为最大的较黑色调方块为古陈宝祠之祠坛遗址,其东西长度经校正为50〜60米,其南北长度未能校正,因其北侧还有一条东西向的暗色长带,与黑块相叠,同时也受阶地改造的干扰,所以边界不清。推测完整的大黑块当为正方形。也就是说,这一古代祭坛,最大可能是边长为50〜60米的方坛。而紧邻大黑块的北侧,从航空照片上看,亦有一条暗色的带,东西横列,长于黑数倍,或许即为堂址。以上遗迹,因未正式进行发掘,故亦未做详细记录。2015年,当年的发掘者至戴家湾补拍照片,发现其地正在进行公路施工,这处遗址大部已经被破坏,令人惋惜不止[7]。

航片中的黑色部分(古陈宝祠之祠坛遗址)现为葡萄园。南为断崖,西界小沟内有一上塬小径,宝鸡上蟠龙新区公路削崖占地从其北边穿过。距葡萄园东约20米有一陂塘,现已废弃。陂塘北侧有一高3〜4米的残墙,孤孤一段,为一夯土墙,时代不清。笔者曾对葡萄园所在地进行考察,30厘米耕土下为五花土,结构紧密,为人工夯土,范围、深度不详。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因水土流失、农田建设及人类活动,祭祀台会一天天消失。

2.陈仓上、下城范围(图三)

唐时的陈仓故城,还保存有上下相连之二城。颜师古等可能见到的陈宝祠, 还处在陈仓上、下城中的上城之内。当年戴家湾遗址的发掘者认为航片中的黑色区域,应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宝祠之核心建筑坛址所在地。他们认为,陈仓城之上城与下城相连,实为一城,一分为二。依据旧航空照片与实地地形,他们在航片上也勾画出上下城之位置。笔者基本同意他们的观点。

《报告》认为,陈仓上城之西北有沟(今刘家沟),和下城一样,古人会充分利用沟壑之险,构建城垣,故定西侧之城垣,与下城相接,南北一线。上城东侧,当与下城东墙相接,今下城南有路沟西岸残存夯土墙一段,顺此沟向北延伸,直至与刘家沟距离最近处,这一线,左右田坎亦有高差,此沟当为城墙东侧防御之沟。上城北部边界,疑在刘家沟与路沟最接近处的南段。旧航空照片上,有东西平行暗色条纹两道,距离甚近,疑即北墙基址。

上城南部边界,从旧航空照片上,发现小城堡东北角,有一条东西向暗色条带,其西段自小城堡东北角向东北曲折延伸,延伸一段后与一道南北向的暗色条带相接,然后向北不远,垂直折向正东,交于路沟而止。这处暗色条带将刘家沟与路沟间的地域,横分为南北两部分,疑即上城南墙基址。也就是说,这道墙垣,当初横向于上下两城之间,为一共用之墙。陈仓上城,当为东至路沟,西至刘家沟,北至路沟刘家沟距离最近处,南至与小城堡东北角相连的这条暗 色条带。相比起来,上城较下城面积略大。发现的坛址,即大致处于上城北部之中心。

陈仓故城,最早为春秋时秦文公东猎陈仓时所筑,宝鸡建城的历史,由此发端。到了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秦岭山中突然杀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陈仓城,由此向东,席卷关中。三国时,郝昭再筑陈仓下城,是为了防止蜀军进攻魏国的关中地区。城墙筑好,诸葛亮便率领大军杀到,强弩飞矢,大战多日,竟然没能攻下,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只好黯然而去。

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戴家湾一带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遗存也受到很大破坏。2012年,修建宝鸡市区至蟠龙新区的上塬公路时,公路盘旋穿过遗址区,把本来不完整的台面又南北切割,对遗址造成很大破坏。被上塬公路分为东西两半的陈仓故城遗址,东边为驾校训练场,西边为不久才修建的几座临时建筑物。大规模的人类活动直接威胁着戴家湾遗址安全,遗址有效面积不断萎缩,重要历史遗迹逐渐消失,遗址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应引起当地政府重视。                                                                                                                                                                ( 作者:辛怡华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