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开展文物普查,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深度挖掘。从一望无际的耕地到崎岖的山坡,从带有各种纹饰的陶器残片到映衬着历史印记的建筑壁画,从烈日下汗涔涔的衣服到雨水冲刷过的脸庞,这一趟文物普查之旅注定“热辣滚烫”,在我们每个普查队员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们八队在岐山县分配的第一批文物点位于故郡镇,且多是古遗址。故郡镇的天气总是很晴朗,根据工作安排,我们一行5人每天要完成四至五个文物点的复查工作。大家每天早上八点半集合,驱车前往文物点。到达目的地,确定遗址位置后,进入遗址寻找遗迹和遗物并拍照记录。经过踏查,队长王含确定遗址范围,她专业能力过硬,有她在我们都很安心。随后测绘员庄东奇操作无人机航拍,利用北斗定位仪对文物点边界和遗迹进行精准定位。大家各司其职,深入山林田野,在爬坡的路上,我们总是笑称这是在做有氧运动,大家化艰辛为动力,爬过一个个山坡。“感觉辛苦说明你在走上坡路”,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文物普查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自己的工作可以让这些历史痕迹得以留存,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
“怎么找不到,是不是路线有问题”,在寻找文物点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队的“外交小能手”马婷就会积极询问附近村庄的当地人,通过老乡指路,我们走过各种羊肠小道,总能快速找到三普资料所记录的遗址位置。当地老乡也总是很热心,在知道我们是文物普查队后会耐心地为我们指路,给我们的普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会跟我们讲述一些当地的历史传闻,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往往可以追寻到新的文物线索,我们总是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此外我们也积极向当地居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贵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遗址区内,当我们找到文化层、灰坑等遗迹后要进行定位、拍照、测量和采集标本,这些遗迹里有一些陶片隐藏很深,所在位置又十分陡峭,这时我们队的勇气和力量担当田磊总是很灵活地攀援而上,然后拿出手铲攫取陶片。不管是过独木桥还是深入丛林,他总是一马当先为我们开路。
9月2日是我们在岐山难忘的一天。当天正逢周一,在完成当日的复查任务后,通过与当地人攀谈,我们预感应该会有一个新发现。在当地村书记和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祠堂——沈公祠。据院内石碑记载,祠堂为清道光年间所建,解放后曾作为村级学校。自道光三十年重修后未有较大修缮,2016年初,沈姓族人对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进入祠堂内部,通过观察梁架结构,确定其具备收录条件后,我们开始分工合作:一人与当地人沟通,了解记录祠堂相关情况;一人利用红外线测距仪、卷尺等精准测量建筑尺寸并绘图;一人拍摄文物本体及年代细节;一人操作无人机航拍及打点定位。约五十分钟后,该祠堂资料收集完成。
文物普查是一项细致且艰苦的工作,通过普查,我们不仅摸清了文物家底,更为后续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每一处文物的发现与记录,都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深情回望,是对祖先智慧与文明的崇高致敬。同时,文物普查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继续守护这些见证历史、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