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宽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文物外展工作的建议》(第1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宝鸡文物资源情况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遗产丰富。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34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 处。全市现有国有可移动文物54315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 11089,珍贵文物中一级文物539件/套,二级文物1396件/套,三级文物9154件/套。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7家。其中,国有文物类博物馆、纪念馆19家,国有行业纪念馆2家,非国有博物馆7家,社区博物馆6家,其它类博物馆3家。
二、宝鸡文物外展工作情况
一是文物外展管理情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有关规定,2024年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馆藏文物借展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强化统筹安排、严格规范管理、落实全程监管等内容,构建起涵盖审批、备案、安全、宣传等全流程的管理体系。
二是文物外展开展情况。2023年以来,我市加强馆际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等工作,文物展览工作成果不断拓展。一是加强馆际合作与交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引进举办了耀州窑陶博物馆的“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白银芳华——从外销银器看晚清民初社会和商贸变迁展”、阿拉善博物馆的“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南越王博物院的“千年梦华——中国历代枕文化展”。在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举办了“望乡寻礼·追忆青铜——太伯故里·宝鸡出土文物展”。两年来,近400多件文物以借展的形式参加了国内的近40个重要展览。二是举办宝鸡文物巡展。举办宝鸡青铜器、玉器、法门寺大唐宝藏巡展,打造文物展览品牌。在宁波、长春、上海等地举办了以青铜器为主的周文化展览。在厦门、镇江、南京、荆州、福州等八地市举办了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展。在广州市、吐鲁番市举办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三是文明交流互鉴。2023年,我市19件文物参加了在西班牙阿利坎特考古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凤翔区博物馆、陈仓区博物馆、陇县博物馆41件(套)文物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文物展。2024年,法门寺博物馆7件文物参加了在法国吉米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唐代文物主题展”。2025年1月,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参加了在中国澳门举办的“天下承风——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5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仓区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参展了在美国举办的《不止秦俑——21世纪陕西考古新发现特展》。
三是文物外展宣传情况。秉持“文化传承为本、传播创新为翼”原则,构建“事前造势引期待、事中沉浸强体验、事后延展促共鸣”的全链条传播体系。在展览策划阶段,同期编制宣传方案。展览开展前提前营造文化期待氛围;展览开展中邀请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自媒体造势宣传,并进行网络直播,配合开展讲座、文化体验活动、打卡活动等营造网络话题和流量;事后进行整理总结,制作视频。真正实现“一场展览、一次文化播种、长久文化回响”的传播效果。特别是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展,每到一地迅速刮起大唐风,据统计,法门寺出土文物厦门站,有20余家厦门相关主流媒体报道,发布新闻稿件数百篇,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总曝光量达1000W+。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精细化管理推进文物外展。构建“全流程把控、多维度保障”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事前,由文物保护专家对借展文物的历史价值、保存状况、运输风险等进行全方位审查,并制定详细的风险预案与应急方案;事中,与借展方共同制定安保措施,确保文物在展陈、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绝对安全,同时加强对文物外展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活动提升影响力;事后,开展文物外展效果评估,收集学术界、公众及媒体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外展提供参考。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举措,确保宝鸡文物外展安全、有序、高效开展。
二、以多方位联动推进交流合作。一要不断完善宝鸡青铜器、玉器、法门寺大唐宝藏展览品牌,打响宝鸡城市文化形象。办好今年在洛阳、杭州举办的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展,在北京举办的青铜器文物展。二要积极与国内各大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借展的方式开展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推动宝鸡文物走进更多国内城市,扩大宝鸡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三要抓住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争取将宝鸡文物纳入国家文物外展计划,推动宝鸡文物走向世界舞台。组织好下半年由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在澳大利亚、匈牙利举办的秦汉文明主题展览。
三、以多层面协作推进宣传工作。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制定全面的宣传推广方案。在展览筹备、开展和结束等不同阶段,及时发布展览信息、活动动态等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同时在开展期间,配套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专家导览、手工制作、文化体验等,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提升展览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感谢您对文物工作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