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两案办理

对市十三届政协四次会议第348号提案的答复函

来源:宝鸡市文物局 发布时间:2025-07-31 15:19

袁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的提案》(第348号)收悉。结合我局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宝鸡出土青铜器文物有关情况

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青铜器之乡。宝鸡地区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约1.36万件/组,一级青铜器264件/组、二级青铜器624件/组、三级青铜器有3806件/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是“中国”词组最早的记载,享誉海内外。“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皆出土于宝鸡。宝鸡出土青铜器有出土时间长、数量多、重器多等特点。

宝鸡出土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展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技术水平和动物造型器物的审美特征;其上铭文是研究西周政治、文化、社会的重要资料;同时,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先秦时代礼仪与文化,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近年来开展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我市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平台在青铜器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情况

一、成立专门保护研究机构。2007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成立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宝鸡工作站”,负责宝鸡地区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保管、保护与修复工作,具备文物保护修复资质证书。近年来,逐步建成总面积约31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包括金属文物保护室、陶瓷文物保护室、化学实验室、信息采集室、办公资料室、检测室、机械与前期准备室、临时周转室等。实验室为文物修复与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还承担青铜器修复保护科研任务,为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推动了文物保护行业的整体发展。

二、积极开展青铜器文物保护技术攻关。积极与西北大学等专业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研究,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代、病害程度的青铜器制定修复方案,既保留文物原真性,又提升修复效率与精度。先后完成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凤翔区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宏运公园里考古发掘项目M32出土彩绘陶器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等10余个文物保护修复重要项目,

三、构建数字化青铜器管理系统。2021年至2024年,利用三年时间,实施了“青铜器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通过采用高精度扫描、摄影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对全市16家文博单位的898件珍贵文物进行了二维高清图片采集、491件一级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制作,构建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青铜器数字化保护系统”,为青铜器文物数字化展示、宣传推广、学术书籍出版、修复保护等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青铜器文物宣传阐释情况

一、借势推动,宣传高潮迭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新闻界广泛关注。我们借助各方力量,将青铜器文物宣传推向高潮。一是联合主流媒体深入报道,传承青铜文明。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陕西融媒等主流媒体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历史》《总书记这样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溯源 何以中国》《跟着总书记在这里看“周秦汉唐”》系列重要报道。二是借势自媒体大咖,青铜文化流量飙升。借助自媒体大咖“与辉同行”“小璐歌”等共同推出直播活动30多场,直播观看量达5000w+,以“裂变”方式扩大了宝鸡青铜文化的影响力范围。三是深耕自建媒体平台,打造青铜文化宣传“桥头堡”。建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深入挖掘、宣传阐释、传播宝鸡青铜文化,近半年来,发布百余条宝博微课堂、云展览、社教活动视频等线上内容,给广大观众带来线上文化盛宴。四是借智借力,常态化开展“宝鸡文物大讲堂”。2023年以来,邀请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举办线上线下双联动“文物大讲堂”33期。

 二、科技赋能,展览增强互动体验。加快青铜器文物研究成果转化,优化展陈体系,历时三年时间,实施完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提升改造项目,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展览沉浸式体验。采用沉浸式 CAVE 体验、高精度数字复原、3D Mapping 投影技术、元宇宙 AR 交互体验等展陈领域最新数字化手段,结合激光投影与三维特效动画技术,创造沉浸式空间,让观众从器型、纹饰、铭文等多层面读懂文物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宝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建成了智慧手持导览系统,AR眼镜青铜文化体验项目也即将投入运营,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体验参与性与互动性。《青铜铸文明》第四展厅“智慧之光”尾厅开辟了青铜器铸造技艺体验探究性空间,利用声光电多种数字化手段,以及教学模具设计青铜器铸造互动体验课程,以开放预约的方式分时段进行体验活动。

三、开拓创新,社教活动有声有色。发挥博物馆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设计打卡类、手工制作类、汉服体验类、拓印类等社教课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社教项目“飞翔的凤鸟”获陕西省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案例一等奖。以国宝何尊为核心,研发“彬彬有礼中国人”“你好 何尊”“青铜乐坊”特色主题系列数字化图书。与各旅行社联合推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秦腔博物馆——先秦陵园博物馆——周原博物院”青铜文化特色线路,与大中小学联合,开展“青铜文化之旅”“历史文物探索”“青铜器范铸工艺研学实践”等青铜文化主题实践体验活动。2024年,举办特色社会教育活动和研学实践活动120余场。

四、活化利用,文创产品创新发展。以国宝何尊IP和博物院IP形象“青青”“铜铜”为核心,研发形成青铜器仿制品、贵金属、文具、生活用品、民间工艺、数字文创等6大系列100余种周文化创意产品体系。“何尊”雪糕成为舌尖上的美食,青铜公仔、冰箱贴、随身镜等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何尊”系列文创产品,获第九届博会“弘博奖优秀展示奖”。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大保护研究力度。推进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实施国家文物局立项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眉县博物馆、麟游县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的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项目制研修”方式,攻关青铜器材质分析、工艺重建及病害机理研究,为我市打造一支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素养、能够应对复杂病害挑战的专业化队伍,为“青铜器之乡”的永续传承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二、进一步提升宣传阐释水平。构建以文化IP为核心的立体化传播矩阵。一是通过与央视《国家宝藏》《考古公开课》等文化类平台进一步合作,深度挖掘何尊、逨盘等珍贵文物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基因,推动宝鸡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重要窗口。二是加强馆际交流,开展青铜器文物巡展。整合全市青铜器文物资源,和全国知名博物馆联合举办诸如《天下有道——周礼主题展》等主题的青铜器文物巡展,开拓青铜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的路径,提升我市“青铜器之乡”的知名度。三是邀请开展“大咖讲文物”等直播活动,邀请类似自媒体大咖“与辉同行”、大咖说“小璐歌”等知名博主开展直播活动,提升网络流量。四是借助市融媒体中心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青铜文化的宣传报道。五是深耕“两微多平台”自媒体阵地,发挥文博系统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力量,深挖青铜器文物背后的故事,建立以自有媒体矩阵为阵地的“内容-交互-转化”一体化传播体系。

三、进一步优化社会教育活动。实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多功能厅项目,打造成为集学术报告和公益文化教育、周秦文化演艺、研学实践、文创研发与销售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目前,已经完成初步策划方案和项目招商工作。计划开展沉浸式周秦文化演艺《周礼华章·时空之旅》《青铜筑梦》、青铜文化少儿主题演艺《青铜奇遇记》等,以及开展不同年龄段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如小学低年级段《青铜萌趣之旅》、小学高年级段《探秘周秦青铜文明》、初中段《周秦青铜文化的深度剖析》、高中段《周秦青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建成开放。届时,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继续办好“文物大讲堂”,常态化开展周秦文化演艺、实施研学教育活动,必将大幅提升我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水平和文化吸引力。

感谢您对文物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