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驰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乡村博物馆的提案》(第15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乡村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发展情况
乡村博物馆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村史馆”,其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冯骥才、贺文讯等学者正式提出。中国博物馆学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乡村博物馆作为文化保护的新形式,开始受到关注。进入21世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逐步开展,推动了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模式。2017年,陕西省文物局出台了《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社区博物馆是指为了更好地延续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脱贫攻坚、避灾脱险、重大项目建设中被割裂的文化记忆,依托新型社区或村内空闲场所,通过人、物、图、史的展示,讲清历史、讲好故事,以留住当地群众乡愁、提升新社区文化凝聚力的博物馆。
《指导意见》从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大方面规范了我省社区博物馆的建设。我省社区博物馆采取设立申报制度。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遴选出的条件成熟、具有示范性的社区博物馆进行挂牌,并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目前,我省对挂牌社区博物馆的补助经费是20-30万元。社区博物馆树立“博物馆建设 人人有责”的观念,采用居民集体管理模式保障博物馆的运营。文物行政部门指导社区博物馆按照《博物馆条例》要求,科学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二、我市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发展情况
从2017开始至今,我省已经公布5批社区博物馆共78家,我市共有6家挂牌社区博物馆,分别是陈仓区西秦大队社区博物馆、陇县东南镇纸沟社区博物馆、岐山县京当镇小强村社区博物馆、凤翔区田家庄镇大塬村社区博物馆、麟游崔木知青大院社区博物馆、凤县永生村社区博物馆。
我市社区博物馆以展陈本土文化为核心,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增强居民认同感的重要载体。陈仓区西秦大队社区博物馆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地区农村的发展史。陇县东南镇纸沟社区博物馆展陈了即将失传的民间生产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图书画报等。岐山县京当镇小强村社区博物馆记述了小强村的地域风貌、人物典故和发展历程。凤翔区田家庄镇大塬村社区博物馆展现了关学大儒张杰的生平事迹和西府地区的社火文化艺术。麟游崔木知青大院社区博物馆介绍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来龙去脉。凤县永生村社区博物馆展现羌族人拓荒建园的艰辛历程和永生村变迁脉络。
我市社区博物馆以“扎根社区、服务民生、活化文化”为理念,既保存了地域历史记忆,增强了居民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又成为基层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基地作用。凤翔县田家庄镇大塬村被命名为宝鸡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基地,陇县东南镇纸沟社区博物馆命名为宝鸡市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麟游崔木知青大院社区博物馆被命名为宝鸡市廉政教育基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摸清底数,夯实社区文化资源基础。全面开展社区博物馆资源调查,组织各县区排查具备建设社区博物馆的资源情况,建立分类数据库。并指导社区、村组等基层组织做好博物馆的筹建,条件成熟的向省文物局申请挂牌,条件不成熟的逐步建设,争取实现挂牌社区博物馆各县区全覆盖。
二、提升展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文物行政部门提前介入,指导各筹建博物馆,结合文化资源特色和时代特点,策划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展览。一是加强数字化手段运用,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知青下乡劳动、工厂生产流程等,提升沉浸式体验感。二是增设互动体验区,如设置社火脸谱绘制、凤翔泥塑制作等实践项目,增强观众参与感。
三、发挥功用,深化博物馆文化服务。以社区博物馆为阵地,开展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亲子活动、非遗工作坊、社区文化节、主题市集等活动,把社区博物馆建设成为凝聚社区共识、基层文化生命力的特色平台。
感谢您对文物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