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工作动态

2024年度宝鸡考古成果汇报会项目介绍

来源: 宝鸡市文物局 发布时间:2025-01-17 19:46

2025年1月17日,召开了2024年度宝鸡考古成果汇报会。本次会议由宝鸡市文物局主办,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承办。会上,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6个考古项目和研究成果,展示了过去一年里宝鸡地区重要考古新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现将项目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凤翔六营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队助理馆员王志远汇报了宝鸡六营遗址的发掘情况。六营遗址位于宝鸡市凤翔区秦雍城遗址保护范围外围东侧。清理了大量战国时期道路、房址、水井、墓葬等各类遗迹,出土陶质、石质、金属质文物3000余件。其中竖穴土圹墓147座、偏洞室墓60座,直线洞室墓23座。竖穴土圹墓以东西向为主,葬具多为一棺一椁,葬式皆为屈肢葬,头向西,为典型的秦人葬式,随葬陶器组合为鼎、簋、鬲、盆、豆等。根据墓葬形制、墓主葬式及随葬品特征判断,该遗址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六营遗址是东周时期秦雍城郊外的大型平民聚落遗址,此次发掘基本厘清了遗址的功能分区,居址区和墓葬区以道路为界,功能分区明确。既为探究秦文化平民居址形态、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丰富了雍城地区中小型秦墓的分布、葬制及演变特点,又为研究秦雍城城市功能变迁、手工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2.关中环线建设项目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胡望林汇报了关中环线建设项目的发掘情况。2023-2024年,为配合关中环线建设,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北村段、东阳段涉及两处仰韶文化遗址以及凤翔段两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北村段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仰韶时期房址3座、窑址1座、灰坑84座。以庙底沟类型遗存最为丰富,另有少量半坡类型和仰韶晚期遗存,对于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早期向中期过渡,完善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东阳段发掘新石器时代陶窑、墓葬各1座,灰坑多座以及东汉时期墓葬43座。以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整体面貌与福临堡三期文化较为相似,其中彩陶显示与马家窑文化存在明显的联系。凤翔段的侯家庄、贺家堡墓地共发掘墓葬130余座,其中侯家庄墓地以战国墓葬为主,贺家堡墓地以东汉墓葬为主。侯家庄墓地距离凹里遗址仅1公里,对于进一步确定凹里遗址的性质及年代有重要意义。

3.下站遗址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游富祥介绍了宝鸡下站遗址本年度的工作收获。下站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下站村,2024年的重点位于遗址东北部,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揭露祭祀坑8座、清理动物个体四百余。祭祀坑均为长条形,其中6座与此前发掘所见的窄长条形祭祀坑形制相同。首次发现了平行排列的南北向宽长条形祭祀坑。各型祭祀坑在尺寸及埋藏物上均有明显不同。南北向宽长条形祭祀坑宽0.7-1.2、最大深度2.6、长60.25米,坑内主要埋藏牺牲为马,马无固定头向及姿势,摆放较乱。坑内局部有埋藏上下两层马的现象,有的马骨之上,还零星发现有长条状板灰痕迹。在发掘中,考古队注重多学科合作,对所有动物骨骼做了现场鉴定,采集样品进行C14测年、DNA、碳氮和锶同位素的检测,也运用多种新的技术手段记录遗迹信息,对整个遗址的环境、地形、发掘区和遗迹做了三维扫描和数字化。本年度考古发掘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下站遗址的文化内涵,完善了下站遗址从春秋早中期至西汉晚期,不同时期祭祀坑的年代序列,为研究秦汉雍五畤的形制和发展演变脉络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4.周原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闫永强汇报了周原遗址2024年的工作收获。本年度采取了“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现并确认了周原存在“三重城垣”。勘探表明,小城坐落于遗址北部,占地175万平方米;宫城位于小城北部中心位置,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城是在小城的东、南方向扩建而成,总面积达到520万平方米。根据地层关系判断,小城与宫城均建于西周早期,并一直使用至西周晚期;大城则是在西周晚期建造,在西周晚期被废弃。大城东门位于大城东墙南三分之一处,结构复杂,包括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以及门内道路和建筑群等部分。宫城南门位于宫城南墙稍偏东的位置,由门道、两条夹墙、两处城门地基与石砌排水道等构成。宫城南壕内出土了大量西周甲骨文,总计卜甲、卜骨残片20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这些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以及数字卦等多个方面,历史价值重大。

“三重城垣”为周原作为西周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不仅是周原遗址考古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更是中国先秦筑城史上的重大发现。

5.魏家崖遗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同杨阳汇报了宝鸡魏家崖遗址的工作情况。魏家崖遗址位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东夹角,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以春秋秦文化为主。城址平面呈西北—东南向长方(条)形,面积约30万平方米。墓葬在城内、外均有分布,西周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小墓,死者为头北足南仰身直肢葬式,陶器组合为单鬲、单罐或1鬲1罐,年代绝大多数为西周早期。铜器墓6座,包括五鼎墓4座,三鼎墓2座,年代均属春秋早期,大型墓多为直肢,或带壁龛,龛内殉人,小型秦墓葬式多为屈肢。在城内东部发现一座车马坑,内埋三乘车马,马东车西。在城内发现一处夯土建筑基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20米,被车马坑打破。在城灰坑中出土槽形板瓦,应当为高等级建筑所用。城内一座灰坑中发现大量石块、陶器、骨料、骨器,应当为手工业废料坑。根据遗址位置、面积、年代,城址、建筑基址、高等级秦贵族墓、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遗存,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

6.梁鹿坪遗址·凤州古城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馆员张程介绍了梁鹿坪遗址·凤州古城的工作收获。梁鹿坪遗址位于宝鸡凤县凤州镇梁鹿坪村南,为推进蜀道考古及“申遗”工作,8-12月,对梁鹿坪遗址、凤州古城及其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勘探面积18563.34平方米,发现竖穴土坑墓、洞室墓102座,时代包括先周、战国、秦汉及宋金时期。在梁鹿坪遗址发现的先周墓葬,有可能将故道开辟利用时代前推至商周之际,为研究故道眼线早期聚落及城市分布提供了新线索。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源自巴蜀地区的铜鍪、铜盘,说明梁鹿坪遗址及凤州区域在秦汉时期已经成为秦岭南麓嘉陵江谷地一处重要的交通节点,为秦汉时期蜀道中故道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