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宝鸡市凤县“蜀道考古”的提案》(第45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凤县蜀道文物资源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古蜀道北起长安,经过秦岭、汉中平原(汉江谷地)、四川盆地,终抵成都。古蜀道在宝鸡辖内主要道路有故道、褒斜道、连云栈道、傥骆道四条古道,凤县辖内主要有故道、连云栈道,凤县蜀道相关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是梁鹿坪遗址、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心红铺摩崖石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长桥古栈道遗址、杨家河栈道遗址、煎茶坪秦井遗址、凤州文庙大成殿及红二方面军长征旧址(凤州城墙战斗旧址),其余11处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具体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扎实开展考古调查发掘。2012年至2013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宝鸡境内的褒斜道、故道两条入蜀干道开展了文物调查,出版了《褒斜道—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一》《故道—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二》。2024年,《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蜀道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配合蜀道考古工作,积极申报凤县梁鹿坪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执照,项目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掘时间为2024年9月至12月。同时,积极配合省文物局蜀道专项调查队,对辖内蜀道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梳理,进一步摸清蜀道文物资源底数。
二是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褒斜道陈仓古道遗址长坪村城隍庙、戏楼本体修缮工程。开展了心红铺摩崖石刻、煎茶坪秦井、长桥栈道遗址等秦蜀古道相关文保单位周边环境整治,完善了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文物保护点界桩等设施,新增保护碑6处,简介牌10处,界桩24个。开通了连云栈道“重走红军路”红色研学,完善了沿线导视系统,已开展研学拓展活动20余次。
三是积极推进蜀道申遗工作。我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列入遗产申报点。同时,持续做好古蜀道申遗后续工作,从秦蜀古道价值阐释传播、蜀道主题游径、展示利用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和专项文物调查5个方面,谋划秦蜀古道保护利用重点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2920万元。配合清华同衡团队,完成了长坪村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展示利用设施建设及“煎茶坪”秦井遗址展示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现场调研。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学术研究支撑不足。学术界对古蜀道干道、支道的基本走向、重要事件、重要地点还未形成共识,对文化遗存、经济、军事、旅游价值研究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统筹研究、精准挖掘价值。
二是文物保护难度较大。宝鸡辖内古蜀道多为线性分布,现有的遗址、遗迹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余遗址等级较低,文物保护项目谋划及资金支持受限。同时,遗址大多在悬崖峭壁之上,位置偏远,远离主干道、村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基础差,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及安全巡查工作难度较大。
三是文旅融合深度不够。宝鸡辖内古蜀道遗存均在秦岭生态保护范围内,且处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开发建设受限。同时,沿线基础设施薄弱,保护开发难度大,文旅融合开发项目投资产出时间长。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做好文物保护展示。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宝鸡辖内的古蜀道遗址、遗迹进行再次摸底,梳理文物资源情况,做好项目谋划和包装。综合考虑旅游开发因素,对具备展示条件的遗址,通过路线导览、实施保护展示项目等方式,做好文物资源保护展示,让文物活起来。
二是加强宣传,促进遗址活化利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重走古蜀道”“天下蜀道”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公众通过主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进一步认识、了解、保护古蜀道,持续提升古蜀道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联合推动,形成申遗工作成果。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献研究整理工作,做好价值提炼,为古蜀道保护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方向。建立古蜀道沿线城市合作协商机制,设立全线路保护管理的协调机构,共同推动古蜀道申遗工作取得新进展。
感谢您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
宝鸡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29日
(联系人:王明月 电话:0917-3261479)